北京瑞科中仪科技有限公司

新闻中心/ news

您的位置:首页  -  新闻中心  -  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实验的“黄金三要素”

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实验的“黄金三要素”

更新时间:2025-10-20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5
 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技术作为精准获取组织中特定细胞或区域的核心手段,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、病理学研究。实验成功与否取决于“样本制备质量、激光参数适配、目标捕获精准度”三大黄金要素,三者协同作用才能确保后续核酸、蛋白提取的有效性,以下为具体解析。
  一、要素一:样本制备——保障组织与细胞完整性
  样本制备是LCM实验的基础,直接决定目标区域能否被精准识别与捕获,核心在于兼顾组织形态保存与分子完整性。严禁使用常规甲醛固定样本——甲醛会导致核酸交联、蛋白变性,影响后续提取效率,需采用低温丙酮(-20℃预冷)或乙醇固定,固定时间控制在10-15分钟,避免过度固定导致细胞结构脆化。切片厚度需严格把控,石蜡切片以5-8μm为宜(过厚易导致细胞重叠,过薄则组织易破碎),冷冻切片需在-20℃至-15℃环境下制作,切片后立即用防脱载玻片承载,避免样本脱落。此外,染色操作需温和,推荐使用0.1%甲苯胺蓝或hematoxylin快速染色(染色时间≤30秒),避免染料残留干扰激光吸收,同时确保目标区域与周围组织对比清晰,便于后续定位。
  二、要素二:激光参数设置——实现精准切割与捕获
  激光参数的合理设置是LCM实验的核心,需根据样本类型(石蜡/冷冻切片)、目标区域大小调整,避免参数不当导致样本损伤或捕获失败。首先是激光能量,针对石蜡切片(组织硬度较高),激光能量需设定为30-50mJ(如切割直径10μm的细胞,能量约35mJ),能量过低会导致切割不全,过高则会产生热损伤,破坏分子结构;冷冻切片(组织较软)能量需降至20-30mJ,防止组织碳化。其次是激光光斑大小,需与目标区域匹配,捕获单个细胞时选用5-10μm光斑,捕获小组织区域(如腺体结构)选用20-50μm光斑,光斑过大易误切周围无关组织,过小则需多次切割,增加操作时间与样本损伤风险。最后是激光脉冲频率,常规设置为1-2kHz,高频脉冲(>3kHz)易产生累积热量,低频脉冲(<1kHz)则切割效率过低,需结合样本特性平衡效率与安全性。
 

 

  三、要素三:目标区域捕获——确保纯度与回收率
  目标区域的精准捕获是LCM实验的最终目的,需兼顾捕获纯度(无无关组织污染)与回收率(目标区域完整获取)。操作时需先通过显微镜(放大倍数200-400倍)精准定位目标区域,标记时避免覆盖周围无关细胞,例如捕获肿瘤边界细胞时,需与正常组织保持至少5μm距离,防止交叉污染。捕获方式需根据目标形态选择:对于分散的单个细胞(如血液中的白细胞),采用“点切割+单点捕获”模式,逐点捕获以确保细胞完整;对于连续的组织区域(如肾小管结构),采用“线切割+区域捕获”模式,沿目标区域边缘切割形成闭合轮廓,再通过激光黏附力将区域转移至收集管中。此外,捕获后需立即检查收集管,确认目标区域无脱落、无杂质污染,若发现捕获物残缺,需重新调整激光参数(如适当提高能量)后再次捕获,同时避免反复操作同一区域,防止组织降解。
  补充注意事项
  实验过程中需保持环境洁净,操作台面需用75%乙醇消毒,避免灰尘污染样本;操作人员需佩戴无菌手套与口罩,防止外源核酸或蛋白干扰。捕获后的样本需立即放入含裂解液的离心管中(-20℃预冷),若暂不处理需置于-80℃冰箱保存,避免样本在室温下放置超过30分钟,确保后续分子实验的可靠性。
服务热线

18210898984

扫码添加微信

返回顶部